在中国古代先哲看来,万物之有无生死变化皆有其“道”,人的各种心理、情绪、意念、主张、行为亦皆有“道”。饮酒也就自然有酒道。中国古代酒道的根本要求就是“中和”二字。“未发,谓之中”,即是对酒无嗜饮,也就是庄子的“无累”,无所贪恋,无所嗜求。 。“无累则正平”,无酒不思酒,有酒不贪酒。“发而皆中节”,
在中国古代先哲看来,万物之有无生死变化皆有其“道”,人的各种心 理、情绪、意念、主张、行为亦皆有“道”。饮酒也就自然有酒道。
中国古代酒道的根本要求就是“中和”二字。“未发,谓之中”,即是对 酒无嗜饮,也就是庄子的“无累”,无所贪恋,无所嗜求。
。“无累则正平”,无 酒不思酒,有酒不贪酒。“发而皆中节”,有酒,可饮,亦能饮,但饮而不过, 饮而不贪,饮似若未饮,绝不及乱,故谓之“和”。和,是平和谐调,不偏不 倚,不过无不及。这就是说,酒要饮到不影响身心,不影响正常生活和思维 规范的程度最好,要以不产生任何消极不良的身心影响与后果为度。
对酒道 的理解,就不仅是着眼于既饮而后的效果,而是贯穿于酒事的自始至终。“庶 民以为欢,君子以为礼”(邹阳《酒赋》),合乎“礼”,就是酒道的基本原则。 但“礼”并不是超越时空永恒不变的,随着历史的发展,时代的变迁,礼的 规范也在不断变化中。在“礼”的淡化与转化中,“道”却没有淡化,相反地 更趋实际和科学化。
于是,由传统“饮惟祀”的对天地鬼神的诚敬转化为对尊者、长者之敬, 对客人之敬。儒家思想是悦敬朋友的,孔子就曾说过: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 乐乎!”以美酒表达悦敬并请客人先饮(或与客同饮,但不得先客人而饮)是 不为过的。贵族和大人政治时代,是很讲尊卑、长幼、亲疏礼分的,因此在 享座位的确定和饮酒的顺序上都不能乱了先尊长后卑幼的名分。
民主时代虽 已否定等级,但中华民族尊上敬老的文化与心理传统却根深蒂固,饮酒时礼
让长者尊者仍成习惯。不过,这已经不是严格的尊长“饮讫”之后他人才依 次饱讫的顺序了,而是体现出对尊长的礼让,谦恭,尊敬。既是“敬”,便不 可“强酒”,随各人之所愿,尽各人之所能,酒事活动充分体现一个“尽其 欢”的“欢”字。
这个欢是欢快,愉悦之意,而非欢声雷动、手舞足蹈的 “轰饮”。无论是聚饮的示敬、贺庆、联谊,还独酌的悦性,都衔从一个不 “被酒”的原则,即饮不过量。即不贪杯,也不耽于酒,仍是传统的“中和”, 可以理解为一个“宜”字。
这样,源于古“礼”的传统酒道,似乎用以上“敬”、“欢”、“宜”三个 字便可以概括无遗了。
原创文章,作者:admin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fa699.com/4738.html